韋恩·克里斯多德編著的《力、愛與惡:剖析我們如何相互摧毀的哲學》是一本解讀人類歷史、思想史和宗教史中關于“愛”如何平衡、操縱、變化為一種博大而永恒的“力”,又是如何失衡、偏激、蛻變為“惡”的哲學自省之書。韋恩將他廣博的學識、生命的經驗、他對苦難文學的偏好,以及對搖滾樂的見解,都融匯在這本書的寫作之中。而其行文中,通過“力”、“愛”與“惡”這三個詞匯之間的互動與語義轉承,不僅為讀者呈現了一部時經十年的自我反思與痛苦沉淀的個人小歷史,也為我們展現了自宗教史發端的那個時刻起,人類社會中那創作力與破壞力相互角逐的一種文化場域。
力 愛與惡 剖析我們如何相互摧毀的哲學 內容簡介
愛與惡是我們生活中最本質的兩種情感。愛與惡同時也是關系最緊密的一對矛盾。是什么力量產生破壞的愛和邪惡的愛?《力、愛與惡:剖析我們如何相互摧毀的哲學》打破天真的現實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教條的真正性質,它從哲學、 文學和大眾文化吸取例子來重建愛與惡的哲學。這本書借助古代與傳統敘事談人生的意義,但它同時提供了一個適合我們的時代和危機的哲學。
力 愛與惡 剖析我們如何相互摧毀的哲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巨災與邪惡的必要性
第二章 犧牲:愛的終極需求
第三章 邪惡與幽靈
第四章 毀滅:邪惡之邏輯
第五章 否認與邪惡的消滅以及主體對邪惡之消滅的否認
第六章 真理與信仰或生命力量的形式與符號
第七章 愛與正義的局限
第八章 邪惡煉金術
索引
力 愛與惡 剖析我們如何相互摧毀的哲學 精彩文摘
1954年,德國移居者尤金·羅森斯托克一胡絮在達特茅斯大 學給本科生開了系列講座,題為《比較宗教講習》。盡管在青少年 的時候,他就成為一名基督徒,但由于出生于猶太家庭,納粹黨 掌權之后,他不能繼續在德國大學的工作。1933年,他離開德國,在哈佛大學呆了三年(后來他被解雇,因為敢于在歷史課堂上討 論上帝,仿佛上帝有真正的權力,存在于人類社會生活和人類歷 史中),后來他轉戰于達特茅斯大學,在佛蒙特郊區教課、居住,直至1973年去世。他的課程非凡且不同尋常,因為他從未真正來得及去比較宗 教。羅森斯托克一胡絮認為教授完全不懂宗教的學生去比較宗教 完全是浪費時間。于是,他講授那些他認為是從宗教中得來的相關經驗。他談論 宗教將什么捆綁到一起,什么組成宗教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接著 探詢為什么宗教至關重要。有一點可以肯定,從課堂的錄音帶上聽 到的咳嗽聲、打瞌睡的聲音和時不時冒出的愚蠢問題,我們可以想 像,課堂里充滿了無精打采的、郁悶的學生們,他們眺望著窗外、等待時鐘加速運作,以便他們不再苦于忍受那對他們以及懶惰的美 國人所作的長篇大論充滿激情的演講。
- 我的微信
- 掃一掃加好友
-
- 微信公眾號
- 掃一掃關注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