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都城建城傳說與政治文化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規劃以及具體建制,除了結合王朝實際的政治需求之外,還要通過布局、象征來體現其神圣與正當性,成為王朝政治文化的具象。于是,帝國統治者與都城的規劃、施行者,通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巧妙利用讖緯、神話,甚至天文等元素,在天下政治秩序以及宇宙體系中同時建構帝都的中心位置,并終成“天子之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既要植根于傳統,又需要為王朝命運量身定制。這一切多蘊涵在中古帝都的建城伊始,成為它們擁有都城地位的基因。
中古都城建城傳說與政治文化 目錄
緒言
一 《周禮·考工記》:中古城邑建構的模本
二 禮制的傳承與嬗變:中古都城布局演變
三 天子之城意蘊的構建
第一章 “筑城得龜”與東魏建國
一 “筑城得龜”與鄴城謠讖
二 憲章前代,模寫洛京
三 小結
第二章 從“東南有天子氣”論六朝都城
一 “東南有天子氣”與鑿毀壓勝
二 “東南有天子氣”與東南政權建設
三 孫吳、東晉都城的規度
四 仰模玄象與擬則宸宮
五 小結
第三章 大興城與楊隋代周
一 龍首山的傳說與乾卦之象
二 營都人員的再檢討
三 小結
第四章 洛陽城與煬帝大業
一 宏侈東都
二 煬帝的《營東京詔》
三 《大業雜記》所載營洛讖語
四 隋煬帝的現場勘定和選址
五 南北中軸線與天文
六 隋洛陽多宮制的天文含義
七 余論
第五章 宋太祖與開封城
一 “地中”的重新確定及意義
二 宋太祖的規劃
三 東京的國音姓利規劃
四 臥牛御龍的意象
五 小結
后論
附錄一 漢都長安與陵區之關系
附錄二 試論平城郭城建制的來源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中古都城建城傳說與政治文化 精彩文摘
此后事態的發展也可為輔證。武周時期,武則天在洛陽營造天樞于端門前的廣場。天樞為北斗七星之首,武則天顯然是以此來指代北斗七星。而擇建于端門前,恐也與其北的宮城擬則紫微宮有關。《資治通鑒》載,武周證圣元年(695)夏四月:“天樞成,高一百五尺,徑十二尺,八面,各徑五尺。下為鐵山,周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縈繞之;上為騰云承露盤,徑三丈,四龍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在古天竺的蘇迷盧宇宙模型中,大地中央有一座高山,名叫蘇迷盧山(或須彌山),其山頂抵著天,正好是北極星所在位置。從武則天天樞的結構來看,顯然與蘇迷盧宇宙模型類同。其底座的鐵山上端對北斗之天樞,則該鐵山應即為須彌山。楊筠松《撼龍經》也說:“須彌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背脊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四支分出四世界,南北東西為四脈”。在楊氏的堪輿理論中同樣持須彌山為大地之中的說法,但是從武則天與佛教關系來看,其天樞的靈感應來自佛學而非楊氏之說。天樞由工人毛婆羅造模。從毛婆羅的名字來看,很可能他來自天竺。換言之,這是武則天利用佛學的宇宙觀進一步強化洛陽城為“天下之中”的意象。顯然地,武后此舉同梁武帝以古天竺“新蓋天說”的宇宙模型修建同泰寺于建康宮北的手段如出一轍。同樣意在昭示洛陽為世界和宇宙的中心。這應該是武后利用佛教進行政權建設的又一例證。由此亦可見,武則天營造天樞的用意顯然是延續了隋煬帝對洛陽宮城、皇城的規劃意圖。
前已述及,端門南出之端門街(天津街)直南二十里,正當龍門。可見伊闕正北至天街的道路在洛陽城中的重要地位。因為隋煬帝對伊闕的特意安排,使得宮城、皇城的位置也只能在其正北延長線的北端。
- 我的微信
- 掃一掃加好友
-
- 微信公眾號
- 掃一掃關注
-
評論